image description 編創、演出 李貞葳 | 攝影 Kat Leung

狂放的節奏、不羈的身體律動,在一記記重拍與躁動鼓點的敲打、撞擊之下,出於一陣癲狂的行屍走肉卻也堅持著存續下去的最後一口氣。旅歐編舞家、舞者李貞葳的《共狂》,在2021桃園鐵玫瑰藝術節,彰顯出一種當代現世的濃濃末世感。

李貞葳表示,身為一個用身體在做創作、表演來表達的工作者,非常有感於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變化。對於身體接觸的緊張、敏感和不信任感,人與人之間在距離上及精神上的緊繃與不適,這種經歷疫情改造下的身體及其精神狀態,地球上的每個人無一倖免。其中尤以隔離更讓人們日復一日地在有限空間中,與自己獨處、面對孤寂,是為群居動物置身於當代人身處境中的最大考驗。


身體與聲響的撞擊

一向對聲音與音樂敏感的李貞葳,在《共狂》更進一步把聲響發揮到最極致。在保持社交距離的當代情境之下,身體無法與觀眾搭建更近的距離並觸及觀眾,但聲音這個具備穿透力和傳導力的元素卻可以做到。聲音可以進入到觀眾的耳膜、撞擊到觀眾胸口,希望可以藉此讓觀眾在這樣的奔放時刻得到抒發與釋放。

這次邀來知名音樂人Dutch E Germ擔任《共狂》的音樂設計及現場鼓手,李貞葳和他一同研究並探索出什麼樣的節奏、鼓聲、音樂質地最能夠讓人產生共鳴。除了音樂聲響之外,也找來身兼舞者與歌手的柏霖(PoLin)利用獨特的人聲去作共振。為了找出一個最純粹抒發出來的聲音,李貞葳透過一些身體性的引導方法來協助他觸發發聲的潛能。當身體被擠壓到一個限度時,發出的聲音就成為了他可以釋放力量的破口。如何在拿捏真實能量之餘又要技巧性地保護聲帶,都亟需長時間的研究與探索。當群體一同鳴唱時,能感覺到胸腔和口腔的震動,其實也是在支撐著身體的表演。透過這樣的方式,也讓大家試著何以把聲音投射、擴散到整個劇場空間,進而讓觀眾沉浸在集體共感的氛圍裡頭。


尋找舞者獨到特質的工作方法

排演之前,李貞葳和每一位表演者討論關於自身在疫情之下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透過他們的分享來設計出每個人的挑戰與功課。透過觀察舞者的身體特質、優勢、潛力,還有思考方式,來讓他們詮釋和轉換各自在疫情下的身體經驗與精神狀態,並各自探索出口,情緒解放。一方面能從身體的探索上去挖掘每一個人的特質,也試圖讓他們離開習性與舒適圈來爆發出潛能。

無論是創作、排練甚至是演出,在身體舞動的使用上,李貞葳運用了結構即興的方式來引導表演者發揮於特定走向上有的各種可能,這非常仰賴當下的高度聆聽與自我覺察,而非已設定好的舞步。例如舞者劉昀的身體有著靈巧的速度感,編舞設計上則反向約束她去思考身體在有限空間的撞擊與擠壓,並試著測量身體與外在空間的關係,同時也去感受身體內在空間的調移。


舞台美學作為疫情的當代隱喻

沒有翼幕、舞蹈地板,舞台以完全透視、毫無遮掩物的裸台現身;舞台的燈桿全部降低,營造出空間上的壓迫感;伴隨著舞作的進行,空間才慢慢敞開。裝置設計採用反光材質的軟膠,除了平衡了深色、裸裝的舞台,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與質地。透過燈光的投射下,閃爍的軟絲條使身體又躁動又細微的震動變得外顯。從一開始觀眾席燈尚未暗熄,大幕已升起到一半時,演出便開始了,這才從舞台上的工作燈,逐漸轉為劇場燈,在散焦到聚焦的過程,如同檢視著社會現狀到窺探著個人在疫情下的心境。這也是對疫情來得令人措手不及的隱喻;縱使在毫無準備之下就直接席捲全球,但我們依然得要直球面對。

最有代表性的一刻,無非是所有人圍著爵士套鼓,彼此以不同的方式回應著鼓譟的巨響。這種共作(collective)的方式,在李貞葳看來如同樂團的組成;只不過這個樂團是用身體去撞擊聲音。每一個個體所發出不一樣的節奏、層次的聲音,最後慢慢堆疊出群體的聲音,也成為了疫情之下我們得以一同共感、共狂的點題一幕。